翟欣欣案择期宣判:家属控诉“无自首情节”,七年追责路未完
今日,备受关注的翟欣欣敲诈勒索案一审结束近一个月后,被害人苏享茂的哥哥苏享龙再次发声,直指翟欣欣“没有自首情节,未如实供述犯罪事实”,并公开了家属在庭审现场的发言细节。这场历时近八年的追责之路,不仅是一场对个人罪责的审判,更成为公众审视婚恋伦理与司法公正的焦点。
案情回顾:从“致命婚姻”到刑事追责
2017年9月,WePhone创始人苏享茂跳楼身亡,遗书中控诉前妻翟欣欣以举报其公司“灰色运营”和个人税务问题相威胁,逼迫其签订1000万元离婚赔偿协议。这场仅维持41天的婚姻,因苏享茂的死亡演变为一起涉及巨额财产与生命权的复杂案件。
民事部分已于2023年3月一审判决,法院认定翟欣欣通过胁迫手段获取财物,需退还现金、汽车等近千万元并撤销两套房产所有权。2023年5月,翟欣欣因涉嫌敲诈勒索被刑事立案,并于2025年1月21日首次接受刑事审判。庭审中,翟欣欣对敲诈勒索罪名认罪认罚,并向家属鞠躬道歉,但苏享龙明确表示“不接受其道歉”。

图源网络
家属控诉:自首情节争议与迟来的“对不起”*
苏享茂家属的诉求始终聚焦于刑事追责的公正性。苏享龙在2月17日的声明中强调,翟欣欣虽当庭认罪,但“从未主动自首,对犯罪事实避重就轻”,且案发后长达七年未向家属表达歉意,直至庭审当日才首次说出“对不起”。
据检方指控,翟欣欣敲诈勒索金额达1199.88万元(既遂859.88万元,未遂340万元),数额特别巨大,并直接导致苏享茂自杀。根据《刑法》规定,此类情节最低刑期为十年,检方建议量刑10年6个月至12年。然而,翟欣欣辩护律师主张其存在“自首情节”并部分退赔,试图减轻刑罚。对此,苏享茂家属代理律师王嵩岭指出,翟欣欣的退赔行为系民事判决强制执行结果,与刑事悔罪无关,且其威胁手段恶劣,“婚姻不应成为敲诈勒索的挡箭牌”。
新利Lucky图源网络
司法与社会:一场关于道德与法治的双重审判**
本案的特殊性在于,民事与刑事程序的交织凸显了法律对“婚内胁迫”的界定难题。尽管民事判决已确认翟欣欣的胁迫行为,刑事定罪仍需严格区分“情感纠纷”与“刑事犯罪”的边界。
社会舆论对此案的关注远超个体悲剧。有网友评论称:“翟欣欣案警示人们,婚恋中的贪婪与算计可能演变为致命威胁”;亦有法律学者指出,此案或将推动司法解释对“婚内敲诈”的明确界定,填补类似情形的法律空白。
记者观察:迟到的正义与未竟的追问
苏享茂家属的七年追责,既是对亲人的告慰,亦是对社会公平的执着求索。苏享龙在庭审发言中坦言:“无论判决结果如何,我们都已‘输’了,因为弟弟再也回不来。”但他亦强调,希望此案能震慑“类翟欣欣”行为,推动司法进步。
然而,案件背后仍有未解之问:为何刑事立案耗时六年?婚恋平台审核漏洞是否助长了此类骗局?这些追问或将伴随判决落地,成为社会治理的下一个课题。
翟欣欣案的最终判决,不仅关乎个体罪责的裁量,更承载着公众对司法正义的期待。当法律以十年刑期为这段“致命婚姻”画上句号,社会更需反思:如何构建更安全的婚恋环境,让技术精英的悲剧不再重演。
图源网络
引用来源:本文综合自苏享茂家属声明、庭审实录、法院判决书及律师分析,部分细节援引媒体报道。